必然
第一章 形成 Becoming
万物无一会长存下去。生命的本质,似乎主要是维持。水分会锈蚀金属,空气会氧化防水膜,润滑油会蒸发——有什么是不会坏掉的呢?很显然是没有。
如果你拒绝进行不断的小升级,那么积累起来的变化会最终变成一项巨大的更新,打到足以带来 “创伤” 级别的干扰。
不在心中制造待以填补的缺憾,我们就无法拓展自己,更无法拓展我们的社会。我们正在拓宽我们的边界,也在拓展存放自我身份的容器。这个过程会痛苦不堪,其中定然会有泪水和痛苦。
没有不适的世界会停滞不前;某些方面过于公平的世界,也会在其他方面上不公平得可怕。乌托邦中没有问题可烦恼,但乌托邦也因此没有机遇存在。
变化一次是一种能自我掩盖的动作。常常会在我们回顾过去时才显示出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倾向于从旧事物的框架中来观察新事物。我们当下对未来的展望,实际上会曲解新的事物,好让它适应我们已知的事物。
有时候,我们察觉不到 “形成” 的方向,是因为我们并不认同这个方向。
我们会更经常地相信那些不太可能的事物。所有事物都在流动,而新的形成将会是旧事物的融合,这种融合与旧有的那些远远不同。通过努力和想象,我们可以学习更加清晰地辨识前方,不再盲目。
这些用户创建出的频道在经济方面毫无意义。制作它们的事件、能量和资源来自哪里呢?答案是:来自受众。只有40%的网络内容是以商业形式创造出来的。支撑人们创造其余部分的,不是责任,就是激情。
畅想未来30年,网络会变得怎样激动人心时,我们不免首先想到的web2.0。但是2050年的网络不会是更好的网页,它会变成别的东西,和今天网络的差距就像是最初的网络和电视的差距一样。
过去30年已经开创了不可思议的起跑线——可以建造真正伟大事物的坚固平台。但是即将到来的将会 不同,将会超越现在,将会成为他物。而最酷的东西尚未发明出来。
第二章 知化 Congnifying
注:知化,即 ”赋予对象认知能力“
很难想象有什么事物会像廉价、强大、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那样拥有 ”改变一切“ 的力量。未来,我们的日常行为将被彻底改变。人工智能将是一些有界限的实体,而我们能清楚地区分我们和它们的思维。人工智能思想的到来加速了其他的所有颠覆性趋势的进程,它在未来世界中的威力与曾经的 ”铀元素“ 相当。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知化是必然地,因为它已经近在咫尺。
2014年以来,雅虎、因特尔、Dropbox、领英、Pinterest 以及推特都收购了人工智能公司。人工智能领域地民间投资在过去4年里平均每年增长62%,这个速度还会持续下去。
即将到来地人工智能更像亚马逊地网络服务——廉价、可靠,工业级地数字智能在一切事物背后运行,除了闪现在你眼前地短暂时刻,它近乎无影无踪。这样常见地设施会根据你地需求提供你想要地智能水平。
世界地知化是一桩正在发生地重要事件。类似地转变将会发生在其他任何一个领域中。
再过10年,谷歌将拥有一款无可匹敌地人工智能产品。我的预测是:到了2026年,谷歌的主营产品将不再是搜索,而是人工智能。
近期的散发突破将开启人们期待已久的人工智能时代:1、廉价的并行计算;2、大数据;3、更好的算法
我们想要的不是智能,而是人工智慧。与一般的智能不同,智慧是专注的、能衡量的、专门化的。它还能用完全不同于人类认知的方式思考。
在一个联系超密集的世界中,不一样的思维是创新和财富的来源。仅仅聪明是不够的。商业动机会让与工业力量相关的人工智能无处不在,它们廉价而聪明,会被植入到所有我们制造的东西里。当我们开始发明新的智能种类和新的思维方式时,将获得更大的回报。
我根据人类和机器人的关系把工作分为四大类,希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机器人将怎样取代人类:1、人类能从事但机器人表现更佳地工作;2、人类不能从事但机器人能从事地工作;3、人类想要从事却还不知道是什么地工作;4、(刚开始)只有人类能从事地工作。
第三章 流动Flowing
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复印机。在最根本的层面上,它将我们使用它时所产生的一切行为、一切特征、一切想法拷贝成了复制品。为了将信息从互联网的某个角落传输到另一边,通信协议让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经历了数次的复制。
我们已经从日清日毕模式转换到了实时模式。给别人发信息的时候,我们也希望立刻就能收到答复。花钱的时候,我们也希望我们的银行账户上立刻结算。推论下去,想在实时中运转良好,所有事情就必须流动起来——这至关重要。
在工业时代里,公司通过提高自己的效率和生产力来最大化地节省自己的时间。这在今天已经远远不够。现在,组织还要节省它们的顾客与公民的时间。它们需要尽其所能来进行实时互动。实时就是人类的时间。
当复制品大量存在时,它们就会变得没有价值,无法复制的东西反而会变得罕见而有价值。
我列出来至少8种我们在为一些可以免费得到的产品时 所获得的无形价值。分别是:
- 即时性
- 个性化
- 解释性
- 可靠性
- 获取权
- 实体化
- 可赞助
- 可寻性
对于创作者来说,要满足8种特性,就需要新的技巧。成功不再源自对内容分发的掌握。分发近乎自动,内容全是信息流。
流动性带来了新的力量:重要的不是复制品的数量而是可以通过其他媒体链接、处理、注释、标记、突出、翻译、强化一份复制品的方式的数量。同时,流动性进一步释放了创造力。
就书籍来说,我们看到了两种完全相反的特性:一成不变和流动不息。纸张倾向于一成不变,电子倾向于流动不息。但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止我们发明出第三种特性——把电子融合进入纸张,或者融合进入任何一种材料里。流动的四个阶段分别是:
- 固定、罕见(昂贵的手工艺品)
- 免费、无所不在(产品的解构、廉价复制品)
- 流动、分享(云端、信息流)
- 开发、变化(创造的地位发生变化)
从停滞到流动,从一成不变到奔流不息,期间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稳定性。这是一场对广阔边界的开垦,许多建立在可变性基础上的额外选项都会成为可能
最重要的不同在于,一成不变不再是唯一的选项了。好东西不一定是静态不变的。换句话说,正确的不稳定现在成了好事。
第四章 屏读 Screening
文字已经从纸浆里转移到了电脑、手机、游戏机、电视、电子显示屏和平板电脑的像素当中。字母不再白纸黑字地固定在纸上,而是在玻璃平面上以彩虹样的色彩,于眨眼间飞速来去。屏幕占据了我们的口袋、行李箱、仪表盘、客厅墙壁和建筑物的四壁。
今天,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变成了屏幕之民。屏幕之民倾向于忽略书籍中的经典逻辑,和对书本的崇敬:它们更喜欢像素间的动态流动。
屏幕文化是一个不断变动的世界,充满其中的是无穷无尽的新闻素材、剪辑资料和未成熟的理念。这是一条由微博、摘要、随手拍照片、简短文字和漂浮的第一印象构成的河流。
全世界的年轻人每天能用手机写下5亿条段子,无论他们正在求学 还是已经工作。屏幕数量的增长正继续扩展人们的阅读数量和写作量。
屏读首先会改变书籍,然后会改变图书馆;之后 它会给电影和视频动手术;再之后,它会瓦解掉游戏和教育;而最终 屏读将会改变每件事。
我们已经有了平板电脑、电子书和手机,其中手机最让人吃惊。长久以来,专家一致保持着这样一种观点:没人想在巴掌大小的小屏幕上阅读。但他们错了,而且错的离谱。我和很多人都喜欢用这样的方式来读书。实际上,我们还不知道可以读书的屏幕到底可以做到多小。
数字图书馆的直接效果,是可以在任何时刻呈现在任何屏幕上。书将会变得呼之即来。在你读书之前,就购买和囤积书籍的行为将会消失。书不再像一种人工制品,而更像是映入你视野的信息流。
可以升级与搜索的屏幕和比特比起纸张来 更具有太多优势。被人批注、标记、收藏、总结、参考、链接、分享、传播,才是这种书籍长久以来真正想要的。数字化能让这些书籍实现“夙愿”,而且做到的还能比“夙愿”更多。
万能图书馆的梦想早已有之,简单来说,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作品,无论语言,都应当在任何时间,向任何人开放。
当世界上所有书籍都由互联的词语和理念构成为一张流动的织物后,将会发生什么呢?会有以下四件事情发生:
- 处在流行边缘的作品将会找到受众
- 随着文明进程中每一份原始文档都将被扫描并交叉链接,万能图书馆将增强我们对历史的理解
- 收录所有书籍的万能图书馆,将会培育出新形式的权威
- 全面、完整、收录 所有著作的万能图书馆会比只是改进搜索技术的图书馆变得更好
第五章 使用 Accessing
当我们向使用权靠拢并远离所有权的长期进行中,有5个深层的科技发展趋势起着推动促进的作用:
- 减物质化
- 按需使用的即时性
- 去中心化
- 平台协同
- 云端
平均来看,大多数现代产品都在经历着减物质化。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汽车的平均重量已经下降了25%。各种功能的家用电器也在变得更轻。我们所需投入的物质总量在减少,这说明我们在用更少的物质创造更大的价值。
当优步广为人知的时候,类似的这种按需“使用”模式正在一个接着一个地冲击着数十个其他行业。
大量资金涌入服务域的一个原因是,一项服务的开展形式要远多于一件产品。将运输业重新升级为一项服务的方式多到数不清,优步仅仅是其中的一种变式。已经有数十种已经存在的形式,但还有更多可能的创新。
从中心化的组织向更为扁平化的互联网世界转变的后果是,每一个事物——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必须更快地流动起来,以保证整体在一起移动。
最富有的以及最具破坏性的组织机构几乎都是多边平台,比如苹果、微软、谷歌等公司。所有这些企业巨头都借用第三方供应商来增加其平台价值,并且普遍开放API的使用来促进和鼓励他人参与进来。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云端崛起的下一步就是将不同的云端结合成一个“互联云”。如同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互联云是云端的云端。
在未来的30年里,减物质化、去中心化、即时性、平台协同和云端的发展将继续强势发展。只要科技进步使得通信成本、计算成本继续下降,这些趋势都是必然。使用权将逐步取代所有权。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食物,对事物的使用将会胜过对其拥有。
数字原住民是自由地奔向前方的,他们不会承受拥有事物所带来的负累,可以自由地探索未知的世界。使用而非拥有事物,使我可以保持敏捷和精力充沛,时刻为即将出现的未知事物做好准备。
第六章 共享 Sharing
第一场席卷全球的浪潮将每个个体无时无刻地连接起来时,一种社会主义的改良技术版正在悄然兴起。所有这些发展都预示着我们在稳定迈向一种网络世界所特有的、数字化的“社会主义”。
新兴的数字社会主义不同于老式的社会主义,它借助网络通信技术运行在没有边界的互联网上,催生了贯穿全球一体化经济的无形服务。它旨在提升个人的自主性,反对中央集权。它是去中心化的极致表现。
事实上,一些未来学家已经将这种新型社会主义在经济层面的体现命名为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因为在一层面最基本的通行规则就是共享。
随着人们协同程度的增加,群体从只需最低程度协同的共享起步,而后进步到合作,再然后是协作,最终则达到集体主义。每一步发展都需要进一步的协同。
分享是数字社会主义中最温和的表现形式,但这样一个动词却是所有高级水平的群体活动的基础。它也是整个网络世界的基本构成成分。
当个体们为实现一个更大目标而共同工作时,群体层面的结果就会涌现出来,这也是所谓的“合作”。社区的集体影响力已经远超出了贡献者个人力量之和。这就是社会机构的全部要义所在——整体优于部分之和。
精细调教的公用工具可以让成千上万个成员协同工作,从而产出高质量的产品。相比之前提到的临时合作,针对庞大复杂的项目所展开的协作通常只会给参与者带来简介收益,因为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只会与最终产品的一小部分打交道。
与其将技术社会主义视为自由市场个人主义和中央集权这一对零和博弈的某种妥协,不如将技术共享视为一个新的、能同时提升个人和群体价值的政治操作系统。共享技术其未曾言明但又不言而喻的目标,是同时最大化个体自主性和群体协同力量。我们从协作中受益越多,就会愈发欢迎政府中的社会化机制。未来的管理模式将会混合了从维基百科和瑞典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中获取的经验。
任何可以被共享的事物——思想、情绪、金钱、健康、时间,都将在适当的条件和适当的回报下被共享。任何可以被共享的都能以上百万中我们今天尚未实现的方式被更好、更快、更便利、更长久地共享。